草原上的来客天津师大的老师拍了部什么

发布时间:2016-11-18 15:39:05   点击数:

◇新闻校园记者杨子怡姚广玥

新疆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昭苏县是汉朝西域乌孙国的都城,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里自古盛产著名的西域天马,名闻天下的汗血宝马即出于此。

经历了千百年的时代更迭岁月变迁,这里的人们仍然爱马如命,昭苏马场喀尔坎特学校是一所九年制多民族学校,年12月,学校第一批马术特长班正式开班。

一个偶然的机会,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摄影系教师徐亮走进这里,并用镜头记录下一群与马为伴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月9月22日,第25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微电影展映单元颁奖典礼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由徐亮创作的数字高清纪录片《天马少年》荣获纪实类作品二等奖。此次微电影展映单元共有近部作品参与角逐,这是本次比赛中天津市唯一获奖作品。

日前,新闻校园记者对话徐亮,了解《天马少年》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及一个年轻摄影教师对纪录片现状和未来的思考。

徐亮(中)

      军马场上的来客    

早晨7点,天还没亮,阿曼吐一家起床了,徐亮也是。他拎起瘦长的、有个弯嘴的铜制哈萨克净水壶,把冰凉的井水倒在手上,抹一把脸,然后把用过的水接到盆里。

一勺奶,一块茶砖,再加一勺盐,用开水一冲,热腾腾的奶茶就冲好了。掰块硬馕,就口奶茶,这是徐亮的哈萨克早餐。去年冬天,徐亮有过20多个这样“岁月静好”的早晨。

年12月27日,天津师范大学摄影系老师徐亮和学生王赛辗转飞机、大巴、公交,来到了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军马场拍摄纪录片《天马少年》。昭苏地处北疆,背靠天山,这里民族多元,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汉族都生活在一起。

与这里结缘是两年前的一次旅行,徐亮独自来疆,在这里他认识了他的“房东”阿曼吐一家。

阿曼吐是军马场喀尔坎特学校的数学老师,父亲是军马场的普通职工。年12月的一天,阿曼吐的一条朋友圈吸引了徐亮——“喀尔坎特学校开办了第一届马术班。”

伊犁是天马的故乡。这里的马个头大,是很漂亮的马种。军马场曾经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要的经济建设基地,再加之此地哈萨克、维吾尔等民族聚居,当地人每家都会养马、骑马,养马是这里独特的文化传统,也是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昭苏军马场万马奔腾)

徐亮不喜欢苦大仇深,不喜欢边缘或同质,更不喜欢迎合别人的口味,他只想拍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他也喜欢骑马,小时候在公园里,他就喜欢骑,爸爸曾是军人,冥冥之中似乎与人人善骑的哈萨克族人有着某种缘分。

“我要去新疆,我要拍马术班。”拍摄计划就这样定下来了。徐亮带着学生王赛,背着一箱设备,飞去了乌鲁木齐。

年的第一天,军马场刚下过一场大雪。空气很好,一点雾霾都没有。

军马场里的孩子

马术班初一年级的卓力波力得要参加第二天昭苏新年赛马节的三场比赛。十里八乡的牧民都会到军马场来,军马场里的孩子,都是牧民的后代,他们的童年几乎都是在马背上度过,在这里,赛马是传统运动,十几岁的小孩都会参加。

(这里的孩子三岁就会骑马)

卓力波力得拿下了两场米比赛的冠军,为家里赢得了奖品——新年的第一只小骆驼。他邀请徐亮去家里做客。

“你什么时候开始学骑马?”

“三岁呀!昭苏县所有的赛马场我都去过。”

“你未来想要做什么?”

“我想要当一个职业骑手。”

卓力波力得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都是当地的出色骑手。家里的电动车、冰箱都是他赢来的,卓力波力得骄傲地把自己的奖牌和奖杯拿出来给徐亮看。

(卓力波力得)

喀尔坎特第一届马术班招收15名学生,最小的11岁,多为哈萨克族,其中还有两个女生,学校承诺不收取任何费用。每周一次理论课,两次实践课,课程按照英式赛马的标准教授,军马场的班车会把学生拉到标准赛马跑道。3个小时的课程,孩子们都很自觉。马术班每天放学后都有体能训练,教练要求他们围着三百米的土操场跑12圈,做50个仰卧起坐和俯卧撑,再来4趟蛙跳。

徐亮说,这对孩子们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孩子们是真心喜欢这些。他们的手机里会下载赛马游戏,也喜欢看赛马电影《奔腾年代》。徐亮加了好多马术班孩子的







































白癜风治疗哪里最好
台湾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nqingxh.com/jbxl/15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