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5所体育院校介绍上

发布时间:2021-8-5 19:19:22   点击数:

北京体育大学

体院排名:第1名

学术能力:第2名

全国排名:第名

星级排名:??????

办学层次:世界高水平大学

培养层次:本科、硕士、博士

知名校友:吴京、赵文卓、张怡宁、武大靖等

所在地区:北京市

学校属性:工程、双一流、国家体育总局直属

滑动浏览北京体育大学官方简介↓

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于年,原名中央体育学院,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是全国重点院校、国家“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具有光荣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办学基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隶属国家体育总局。学校位于海淀区信息路,占地面积7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共拥有室内外训练场馆近个。

学校现设有体育与健康学部、人文社科学部、奥林匹克运动学部、体育工程学部4个学部,体育与健康学部下设教育学院(体育师范学院)、心理学院等7个学院;人文社科学部下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院等8个学院;奥林匹克运动学部下设中国足球运动学院(中国足球教练员学院)、中国篮球运动学院等9个学院(校);体育工程学部下设体育工程学院。中共国家体育总局党校、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学院设在学校。

学校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优秀重点学科,教育部运动与体质健康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能训练与身体机能恢复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图书馆藏书余万册。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38个本科专业,学科布局涉及教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和1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体育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在前3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榜首,在第4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A+”档次。学校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临床医学、公共管理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体育和新闻与传播2个专业硕士学位以及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在校学生00余名,其中本科生余名,研究生余名。近5年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超过北京地区高校平均就业率水平。

学校始终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坚持高端化、贯通化、国际化和协同化“四化”人才培养方法,加强体育与教育、科技、文化深度融合,为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培养输送高素质新型体育人才。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10万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优秀体育专家学者、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干部,为中国体育事业、高等教育事业和奥林匹克运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社会各界及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曾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和由国际奥委会授予的“体育与社会责任奖”。学校3任校长钟师统、马启伟、金季春分别荣获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运动银质奖章”、“体育运动学习和研究奖”和“体育与教育奖”。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项,其中包括“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1项、主动健康与老龄化应对重点专项1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获奖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为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是年以来唯一每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中文体育类期刊。

建校至今,学校已与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的所国(境)外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关系,为个国家培养了留学生00余名,其中,阿列克·马迪申(OlegMatytsin)博士年当选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学校先后授予克罗地亚前总理、克罗地亚奥委会主席兹拉特科·马泰沙(ZlatkoMatesa)博士学位;授予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JacquesRogge)等8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学位;授予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ThomasBach),国际滑雪联合会主席吉安·弗兰克·卡斯帕(GianFrancoKasper),世界冰壶联合会主席凯特·凯斯尼斯(KateCaithness)等8人“名誉教授”称号,授予国际奥委会高级顾问吉尔伯特·马吕斯·费利(GilbertMariusFelli)“客座教授”称号,并聘为奥林匹克运动学部“名誉部长”。学校依托国际化办学平台,统筹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建立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全方位国际合作培养机制,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上海体育学院

体院排名:第2名

学术能力:第1名

全国排名:第名

星级排名:?????

办学层次:中国一流大学

培养层次:本科、硕士、博士

知名校友:孙海平、邹市明、丁宁等

所在地区:上海市

学校属性:双一流、省部共建高校

滑动浏览上海体育学院简介↓

上海体育学院创建以来,始终以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为己任,努力承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弘扬体育文化”的光荣使命,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的摇篮。学院原直属国家体育总局,年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是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经过六十五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形成了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在内的完整办学层次。学校是国内体育高等院校中最早获得硕士学位(年)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年)的单位之一,年成为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单位。学校现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体育学、心理学、医学技术(康复治疗学方向)、新闻学学术硕士学位点以及体育、艺术、新闻与传播、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点。

学校坚持“特色与质量并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的方针,在主动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进程中,与时俱进地推动学校发展,在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健康与康复、体育新闻与传播、体育产业经济、体育公共管理和体育艺术方向等领域凝练了方向,积累了优势。目前已成功建成运动健身科技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体育社会科学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基地、运动认知评定与调控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运动技战术诊断与分析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上海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人类运动能力开发与保障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等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基地)。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学院作为立项主体的国家兴奋剂检测上海实验室正在建设中。

经过65年发展,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国家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0余篇硕、博士论文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奖”,本科生科创作品获全国“挑战杯”多项奖项。学校建立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的教学机构“蕴瑞学苑”,探索体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创建体医结合运动康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获年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近5年来,科研经费总量近亿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70余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获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被SCI、SSCI、AHCI收录论文余篇,中文论文被CSCD、CSSCI收录1余篇。

学科拥有一批著名学者和行业著名教练和裁判,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高校东方学者特聘教授、美国国家体育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体育组织高级官员、国家运动队资深教练以及国际体育组织裁判员培训高级讲师等。

学校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资格学校和全国体育院校中唯一一所教育部指定的自主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试点院校,学校已与25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现有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60余个国家在校留学生超过0名。学校广泛拓展合作办学,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与卢森堡大公国合作建立了中国乒乓球学院欧洲分院,已开展与科隆体育大学等国际一流体育大学的深度合作办学,与澳门理工学院在澳门合作举办体育专业硕士学位项目。学校大力深化与国际体育组织合作,目前,中国乒乓球学院已被命名为国际乒联最高学院级附属培训基地,与国际手联和国际田联分别共建国际手球学院和国际田联特训认证中心。学校曾获得5枚奥运会金牌、1枚奥运会银牌、5枚奥运会铜牌、28枚世界锦标赛金牌、39枚亚运会和亚洲锦标赛金牌;3人3次打破世界记录、2人12次打破亚洲记录;为上海市获得了18枚全运会金牌。培养了一批国际知名教练员,如施之皓、孙海平、陈忠和、王跃舫、孙荔安、沈富麟、马良行等。通过了“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实地评估。国家中长跑青少年队落户我院。与中国篮协和中国田协共建篮球学院和马拉松学院。

学校积极推进内涵建设,形成了一批国内独有的标志性成果:率先建成了世界唯一的专门以乒乓球为专业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国乒乓球学院;国家体育总局唯一命名的国家体育科技示范园;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的国内唯一的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世界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术历史与文化的博物馆——中国武术博物馆;中国大陆唯一一本被SCI和SSCI数据库同时收录的英文版体育学术期刊、全国“百强期刊”——《运动与健康科学》杂志;率先引入国际体育组织立项建设的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

学校是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和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运动健康科学分会挂靠单位。

面向未来,学校将以特色性应用研究型大学为定位,对接高等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战略,践行“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内涵建设,努力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

沈阳体育学院

体院排名:第3名

学术能力:第8名

全国排名:第名

星级排名:????

办学层次:中国高水平大学

培养层次:本科、硕士

知名校友:韩晓鹏、韦迪、张立新、马一鸣等

所在地区:辽宁沈阳

学校属性:省部共建、省重点

滑动浏览沈阳体育学院简介↓

沈阳体育学院原名东北体育学院,创立于年,隶属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年,由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是我国体育行业骨干院校之一,目前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

学校占地面积亩,建筑面积30.4万平方米,其中雪上运动中心(白清寨校区)占地亩。现设有13个教学训练与学术研究机构。学校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新闻传播学、运动康复学、休闲体育学、体育艺术学9个二级学科。同时拥有全日制(非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入选辽宁省“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体育学是辽宁省“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体育学位列全国B+、辽宁省第1位。

学校现有教职工人,专任教师人,博士生导师15人。教师中5人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人获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1人为国际体操联合会执委会和技委会委员、亚洲体操联合会蹦床技术委员会主席兼执委;有“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特聘教授2人,省优秀专家1人,省教学名师8人,省优秀教师2人;4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7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第一层次”,4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5人入选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3人被确定为国家体育总局“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资助对象,3人入选沈阳市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人,硕士研究生人。18个本科专业涵盖教、管、文、理、艺5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示范专业7个,省级向应用型转变发展示范专业2个,省级转型发展试点专业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3个。拥有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4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省体育优秀课,1门省级公共艺术课。

“十三五”以来,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90余项,承担国家体育总局科技服务项目40余项。学校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项目技术诊断与机能评定重点实验室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体育专业综合性研究与开发实验室,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是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亚体育研究中心是辽宁省高校新型智库,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研究基地是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是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刊。图书馆藏书87万余册。

学校共培养各级各类体育人才6万余人,历届学生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赛等世界大赛中获得金牌枚,奖牌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自主培养的运动员代表中国队连续参加了第18-23届冬奥会,夺得我国冬奥史上雪上项目12枚奖牌中的10枚(1金6银3铜)。韩晓鹏在第20届冬奥会上夺得男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冠军,实现了我国冬奥史上男子项目和雪上项目金牌两个“零”的突破。郑姝音在第31届夏奥会上夺得跆拳道女子67公斤以上级冠军。至此,学校成为国内唯一一所自主培养的运动员在冬、夏奥运会上都夺得金牌的高校。学校现有26个项目40支校代表队,余名学生参加训练。近三年,参加省级以上比赛获得金牌枚、银牌枚、铜牌枚。板球、滑雪登山、花式跳绳等校代表队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洲际比赛,取得优异成绩。

学校与美国、丹麦、法国、新西兰、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二十多所大学和体育组织建立了交流关系,以交流促进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牵头组建辽宁省体育产业校企联盟,服务“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带五基地”建设;打造高水平智库,提供咨政建议,服务健康中国、运动辽宁;承办体育赛事,服务集训备战,派出师生担任沈阳国际马拉松比赛等赛事的裁判员和志愿者,积极发挥体育院校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坚持教学、科研、训练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学校正在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为建设冰雪特色鲜明、行业领先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体育大学而不懈奋斗。

武汉体育学院

体院排名:第4名

学术能力:第5名

全国排名:第名

星级排名:????

办学层次:中国高水平大学

培养层次:本科、硕士、博士

知名校友:张香花、杨威、程菲、徐琰等

所在地区:湖北武汉

学校属性:省重点、省部共建

滑动浏览武汉体育学院简介↓

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是新中国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年改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坐落在秀丽的东湖之滨,依山傍水,校园环境优美,场馆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文化底蕴浓郁,办学特色鲜明。学校秉承“公勇诚毅,学思辨行”的校训,坚持“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为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的办学理念。年入选湖北省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6亩,分马家庄校区、藏龙岛校区、武当山校区和东湖高新区(豹澥)校区,共有全日制在校生余人(本科生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余人,留学生40人)。举办一所全日制本科体育类独立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余人。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教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医学等8个学科门类。体育学一级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先后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湖北省重点优势学科”、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高校第二、第三轮学科水平评估中排名第三,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类,是湖北省属高校中唯一进入A类的学科和学校。体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音乐与舞蹈学获批“十二五”湖北省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与健康促进”学科群获批“十三五”湖北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

学校现有24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建有3个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4个湖北省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30门;获批7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年,是全国最早培养体育学研究生的单位之一。现拥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专业硕士4个,共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是全国专业点最多的体育院校之一。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年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年取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年获批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几年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居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教练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余人。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知名教练员,其中,国家级、省部级人才74人次。

学校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研发控测共享平台8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平台2个。多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奥运攻关课题,以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和国家发明专利,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教育部“名栏建设”期刊、四大核心期刊方阵期刊;《体育成人教育学刊》为湖北省优秀期刊、武汉大学版核心期刊。

学校竞技体育特色突出。学生张香花在年汉城奥运会上获得赛艇项目1枚银牌和1枚铜牌,结束了中国划船项目与奥运会奖牌无缘的历史,开创了体育院校学生在奥运会上夺取奖牌的先河,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体育事业贡献奖”。年以来,培养输送和在籍的学生运动员在世界三大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上共获得金牌枚、银牌25枚、铜牌36枚;亚洲三大赛(亚运会、亚锦赛、亚洲杯)获金牌88枚、银牌18枚、铜牌15枚。培养出了张香花、杨威、程菲、吕会会等一批在世界重大比赛中屡获佳绩、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为体育强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全面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37个国家(地区)的余所高校、体育教育科研机构和世界知名体育组织建立紧密联系,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竞技体育等方面深入交流合作。建有中国空手道协会培训学院、中国铁人三项学院、亚洲体操培训中心和国际体操联合会授牌成立的国际体操学院。积极开展同国(境)外学校联合办学项目,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7个,在校学生近人。与丹麦、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的多所大学开展学生短期实习实训合作。年,学校获批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院校,现有各类长短期在校留学生近人。此外,学校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体育局、行业体协和企业在科技服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育产业等方面广泛开展交流合作。

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对接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三大国家战略,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引领,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体育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运动项目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广州体育学院

体院排名:第5名

学术能力:第9名

全国排名:第名

星级排名:???

办学层次:区域一流大学

培养层次:本科、硕士

知名校友:容国团、戚玉武、巫迪文等

所在地区:广东广州

学校属性:省属普通高等院校

滑动浏览广州体育学院简介↓

广州体育学院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市中心,是华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的体育高等学府。学校创建于年,占地面积亩,各类在校生余人,在职在编教职工人。年取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绩。

学校自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年成为广东省首批体育学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年获得港澳硕士研究生招生权,年获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并与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和单项中心联合培养研究生,年招收国外硕士留学生,年成为广东省新增博士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年与美国西密西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校拥有教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6大学科门类。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新闻传播学、运动医学等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新闻与传播硕士、体育硕士等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体育学一级学科、舞蹈表演、新闻学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新闻学等18个本科专业,其中,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新闻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专业是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3个专业是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休闲体育专业是广东省重点专业;特殊教育是广东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2门国家精品课程和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精品视频公开课。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名,其中硕士以上学位教师人,占比近八成,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占比超四成。现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和省级优秀教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人选”、“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和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学校拥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国培”基地、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健美操训练基地、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15个省部级教学训练基地。有3个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个本科校外实习基地。学校拥有首批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和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拥有运动与健康促进实验室、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室等6个广东省高校重点研究平台。学校主办《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等3种综合性体育科学学术期刊。

学校形成了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承担一大批国家级研究项目、省部级研究项目以及委托研究项目,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奥运会科技攻关与服务一等奖、科技奥运先进集体和多项省部级科技优秀成果奖和一大批科学发明专利。年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体育学立项数,均名列全国体育院校第二名。近年来,学校在体育舞蹈、健美操、啦啦操等竞技项目上形成特色优势,多次在国际级比赛中位列前茅。-年,学校在省政府倡导下牵头粤港澳三地80余所高校、中学、体育机构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与发展联盟,并成功举办两届粤港澳大湾区学生体育节,为构建开放办学新格局、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做出新贡献。学校开展足球援疆、排球援藏服务,促进民族团结事业。

学校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分别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20多国家和地区3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校承办广州亚运会科学大会,开创了我国高校一校承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科学盛会的先河。学校与美国西密西根大学构建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体系,与英国阿伯泰大学合作开展本科2+2学分互认双学位项目。近年来,一大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受国家委派出国援外,加强体育文化交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

建校63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4万多人,其中世界冠军60多人(奥运会冠军7人)、政府高级管理人员60多人(大学校长30多人)。广东省50%的体育本科生和70%的体育研究生为本校培养。

办学以来,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我校优秀学子并鼓励他们为国争光。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建容国团先锋连等9个党建特色品牌,培育全国、省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和教师“双带头人”工作室等14个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获“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全省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单位”称号,学校是广东省唯一连续获得三届“感动南粤校园年度人物”荣誉的高校。

在未来发展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推进“四个回归”,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以建设一流体育大学为目标,弘扬岭南休闲体育文化,致力于运动与健康研究与实践,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服务国家体育发展战略和人类健康事业,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建设体育强国、教育强国而努力奋斗!

天津体育学院

体院排名:第6名

学术能力:第3名

全国排名:第名

星级排名:????

办学层次:中国高水平大学

培养层次:本科、硕士、博士

知名校友:李响、张楠、白静晨等

所在地区:天津市

学校属性:市属普通高等院校

滑动浏览天津体育学院简介↓

天津体育学院成立于年8月。当时,根据中共河北省委“10-15年普及高等教育的方针和适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并为准备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在河北省省会天津市,由原天津体育学校、石家庄师范学院体育系合并,同时在全省抽调优秀运动员,组建天津体育学院。学院的任务是培养运动员、教练员和部分高中及大学的体育教师及较高级体育专业人才。时任河北省副省长、天津市委书记、市长李耕涛兼任第一任院长。年1月,天津市恢复为中央直辖市;年10月,天津体育学院由河北省划归天津市管辖。

建校初期,学校汇集了一批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具有较高的竞技运动水平,摔跤、女子跳水、游泳、男子篮球、棒球等运动项目成绩已位居国内前列。在第一届全运会上,夺得古典式、自由式、中国式三项摔跤冠军。同时,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在学校执教,如陈家琦、马喻、牛兴华、柴文秀、刘世藩、郑必达、姚志珍、张春霈、任福兴等。

学校团泊校区位于静海区团泊新城西区健康产业园,占地面积.7亩,各类校舍建筑总面积46万平方米,于年11月投入使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亿2千余万元。学校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近1.5万平米,现有纸质文献馆藏总量37.7万册,纸质期刊种,拥有数据库78个,电子图书总量万余册。

学校已为国家体育和教育战线培养了3万余名受到社会欢迎的应用人才,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体育教师、省市劳动模范、国家队教练员和金牌运动员。学校在群众体育与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质普查与评价、运动能量代谢、中国人骨龄发育标准、体育情报、体育法制建设等领域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学校现有18个本科专业,涉及教育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理学、医学6个学科门类。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年通过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验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体育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在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体育学一级学科获A-等级,位列全国体育学学科前5%,获得并列第4名的佳绩。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人,其中本科生人,博士研究生47人,硕士人,高职生9人,留学生50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49人,具有副高级职称8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86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人。入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天津市优秀教学团队11个,天津市“十二五”教学创新团队3个。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天津市教学名师7人,其他各类省部级人才称号获得者18人。学校现有在岗博士研究生导师3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人。

学校不断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实施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系列方案和措施,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年以来,我校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舞蹈学3个专业分批入选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年,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舞蹈学、运动康复与健康、教育技术学、新闻学、应用心理学、市场营销等8个专业被批准为天津市高等学校“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品牌专业建设项目,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2个专业被批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项目;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获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特殊教育专业获批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年,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应用心理学等5个专业被批准为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舞蹈学、教育技术学、新闻学、市场营销、特殊教育、运动康复等7个专业被批准为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年,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2个专业认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舞蹈学专业认定为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建成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精品课程,8门天津市精品课程,15门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4个实验教学中心被授予“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1个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天津市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为“天津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项目”。我校教学成果《以构建运动心理学实践教学平台为途径增强体育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还有9项成果分别获天津市和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年至今,我校共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项。

学校学科优势显著,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第一批天津市重点学科。体育学入选天津市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特殊教育、运动健康入选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建设名单。学校现有“竞技运动心理与生理调控”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运动生理与运动医学”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市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教育部体育教学研究中心等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单位。学校的“心理学与运动行为促进”、“运动线粒体生物学基础与应用”和“若干重大慢性疾病的运动康复与防治”等3个团队入选为天津市高校创新科技团队培养计划。

学校科研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局级科研项目余项。其中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及青年项目25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9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2项,“十三五”规划项目1项,“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1项,天津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31项、“十三五”规划项目28项,天津市重大科技攻关、天津市技术平台专项、天津市应用基础重点和一般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科基金及奥运科技攻关项目、天津市哲学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课题项,天津市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6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29项,出版著作、编著、教材工具书等部,发表学术论文2余篇,其中被SCI和SSCI收录40余篇。

学校主办的《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一直是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CSSCI来源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核心期刊、SCD来源刊;首批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被评为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天津市优秀期刊和一级期刊、中国北方优秀期刊,被国内外12家知名检索机构收录为来源刊。

学校重视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赛艇、橄榄球、羽毛球、棒球、网球等运动项目是竞技体育学院的传统优势项目,我院教师和学生作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在世界杯、亚运会、全运会等大赛中取得过优异成绩,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年4月,我校与天津市体育局签订共建协议,组建天津市赛艇队、橄榄球队、羽毛球队、帆船队,代表天津市获得第十三届全运会一金二银四铜的优异成绩。目前,学院正努力拓展新兴运动项目,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为天津市及全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学校与中国排球协会合作共建中国排球学院,与中国柔道协会共建中国柔道学院,与中国棒球协会共建青训中心,承接全国学校体育联盟(足球项目)主席单位工作。

学校重视开放办学,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分别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日本、新加坡、波兰等20余所国外知名高校和体育专业院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学校坚持服务于“一带一路”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在天津市高校率先成立了“天津市留学生武术文化体验基地”,提升了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经过62年的发展,学校逐步形成了以体育学科为主、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与优势,构建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完整办学体系,以及涵盖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的开放式办学格局,成为一所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现代体育高等学府。

展望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改革,努力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提高学校治理能力,切实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为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有特色的现代体育大学而努力奋斗!

首都体育学院

体院排名:第7名

学术能力:第4名

全国排名:第名

星级排名:????

办学层次:中国高水平大学

培养层次:本科、硕士、博士

知名校友:段世杰、谢苗、桑平、李炳渊等

所在地区:北京市

学校属性:市属普通高等院校

滑动浏览首都体育学院简介↓

首都体育学院是北京市属唯一高等体育院校,始建于年,原名“北京体育学校”。年3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北京体育师范学院”,成为本科院校。年7月并入北京师范学院。年2月,恢复“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首都体育学院”。

学校现有本部校区、北校区和凤凰岭校区3个校区。在校学生近4人,其中本科生近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近人,竞技体校学生近人,留学生近人。

学校现有体育学和心理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康复学、运动心理学六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体育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3个。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开始与福建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单位,并于年开始独立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

学校下设体育教育训练学院、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8个教学单位,3个教辅单位,3个附属单位,18个党政部门群团组织;开设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舞蹈表演、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等11个本科专业。

学校拥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20部,以及10个国家和省部级研究基地;亚洲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教育发展中心、教育部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武术培训与研究基地、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对外交流与培训中心、中国高教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中国大众排球研发中心、全国校园篮球大联盟、全国田径业余训练大联盟培训基地、北京校园足球协会、北京冰壶协会等17个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落户或挂靠学校。

学校签约国家体育总局备战伦敦奥运会、里约奥运会国家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团队;承担教育部“国培计划”、《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复核;承担北京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分析、现役运动员学历教育、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篮球举重等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领衔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北京体育产业发展报告编纂;承办世界斯诺克公开赛、亚洲大学生国际象棋锦标赛、中美超级女排对抗赛、全国体育院系学生体育艺术节、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国际体育大学协会“奥林匹克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科学大会、世界休闲运动娱乐教育协会国际学术大会、国际教练教育委员会亚洲体育教练研讨会、亚洲幼儿体育学会亚洲幼儿体育大会等大型赛事和活动。

学校在职教职员工近人,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达到91.2%;其中,16人获得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15人获得国际级裁判员称号,以及一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北京市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和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人选、市委组织部“高创计划”教学名师人选、市级“长城学者”和拔尖创新人才、中青年骨干教师、青年拔尖人才、青年英才等称号的高水平专业人才。

仅“十二五”期间,学校学生就参加省级以上体育竞赛场,获得国际性比赛第一名项,其中在世锦赛、世界杯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际重大比赛中获得第一名33人次,在亚运会、亚洲锦标赛、亚洲大学生锦标赛等亚洲重大比赛中获得第一名46人次;获得全国性比赛第一名项,其中在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职业联赛等全国重大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人次。

面对新形势,学校秉承“以挑战者精神拼搏创新”的校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全面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精心育人、精细管理、精品建设、精致典雅”的办学理念,为把学校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等体育院校而努力奋斗。

吉林体育学院

体院排名:第8名

学术能力:第12名

全国排名:第名

星级排名:????

办学层次:中国高水平大学

培养层次:本科、硕士

知名校友:冯凯、李雪尧、王晓竹、董慧博等

所在地区:吉林长春

学校属性:省属普通高等院校

滑动浏览吉林体育学院简介↓

吉林体育学院成立于年,地处环境优美、四季分明的吉林省长春市,是吉林省唯一一所高等体育专业院校。年,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吉林省体育运动学校并入吉林体育学院。建校近六十年来,吉林体育学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万名各级各类体育专业人才,为国家和区域体育事业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现有南岭和临河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2.7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近人,各类全日制学生余人。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不仅拥有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体育教师、长白山学者、省资深高级专家、省高级专家、省教学名师、省级拔尖创新人才、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著名专家学者,而且,一大批教师担任着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和世界、全国各类体育协会(学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等职务。

学校拥有体育学和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省级“重中之重”一级学科1个(涵盖4个二级学科),省级特色高水平一流学科1个。13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理学、法学五大学科门类。形成了包括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继续教育、中职教育在内的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拥有精良的教学科研平台,拥有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体育总局耐力项目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吉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吉林省特色文化吉林冰雪文化研究基地1个,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2个,拥有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1个,吉林省健身志愿者培训基地1个。

近年来,学校获得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多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国家级标志性成果,主持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4项;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部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优秀课程29门,省级在线立项建设课程4门,省级校企合作立项建设课程2门;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A类建设点3个、B类建设点2个,省一流本科专业6个;主编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建设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省级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2个。

竞赛成绩卓著,学校的拳击、散打、滑雪、跆拳道、射击、射箭、游泳、体育舞蹈等高水平运动队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创造一系列优异成绩,其中拳击队、散打队、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已达国际水平。建校以来培养了世锦赛女子举重冠军李亚娟,世锦赛、世界杯女子速滑冠军叶乔波,世锦赛女子花样滑冰冠军陈露,世锦赛、世界杯短道速滑冠军李佳军,世锦赛、世界杯女子拳击冠军李金子,世锦赛女子散打冠军鄂美蝶、刘玲玲,奥运会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冠军宫金杰、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冠军武大靖等一大批世界冠军,为国家赢得了殊荣。

学校党建、思想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年学校党委被评为“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连续八年获得“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学校国际交流日益活跃,近年来,连续举办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先后与美国、韩国、日本、法国、台湾地区等一些国家和地方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每年互派教师、学生开展访学和交流活动。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步入新时代,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进入深化综合改革的战略转型期以及《“健康中国”规划纲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颁布与实施,吉林体育学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吉林体育学院将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固校、文化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思路,主动适应体育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办学转型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新校区建设为突破口,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把我校建设成为以体育为优势和特色的、以运动健康服务为核心的、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以及行业发展,具有“吉林体育学院特色、国内体育院校一流、世界竞技体育水平”的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说明:以下说明的对象仅针对本文

1.本文转发整理自体育科教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nqingxh.com/llxl/133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