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与职业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是:职业运动员的力量与体能训练应该是高强度,高频率,大训练量,健身爱好者的训练应该是低强度,低频率,低训练量。理由是:一方面,二者的天赋不同;另一方面,职业运动员有职业教练的指导,有营养师的帮助,有专业的恢复手段。如果这种观念是对的,我们可以从中推导出一个结论:在训练的第一年,体校学生和健身爱好者的差距是最小的。以后,随着训练的年头越来越长,两者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健身者永远追不上运动员,就像乌龟永远追不上兔子一样。这个结论严重挑战人类理性。显然,更合理的观点应该是:职业运动员中,有聪明一点的,也有笨一点的,有成绩好一点的,也有成绩差一点的。成绩差的,有可能被逐渐淘汰。业余运动员也是如此,有水平高的,有水平低的。水平最高的,有可能会转为职业运动员。当然,在实践中,业余运动员未必一定能转为职业运动员。因为中国的专业教练们选拔人才时,习惯在专业运动队内去选。但这是一个行政问题,而不是永不改变的真理。所以,正确的观点应该是:体育就是体育,训练就是训练,职业与业余,那是人家给你贴的标签,你不能给自己贴这样的标签。给自己贴上业余的标签,不仅是自轻自贱,也会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每见到一种训练方法就问:“这是给职业运动员用的,还是给业余爱好者用的?”如果你见到一个热狗,你会不会问:“这是吃热狗比赛专用的,还是给业余爱好者吃的?”你那是练力量当我发出一篇关于某种训练方法的帖子,总会有人回帖:“你那是练力量,不是练肌肉。”中国健美爱好者群体,堪称奇葩大本营。任何一个篮球爱好者,都知道篮球训练应该包括篮球技术训练,力量与体能训练;任何一个羽毛球爱好者,都知道羽毛球训练应该包括羽毛球技术训练,力量与体能训练。当然,并不是每个业余爱好者都重视力量与体能训练。比如,某个篮球爱好者会说:“我不做力量与体能训练,因为我是业余的,只不过是瞎玩,没把打篮球当成一桩事业在干。”先不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至少人家承认了篮球训练应该包括篮球技术训练,力量与体能训练。只有健美爱好者例外。很多健美爱好者,要么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力量与体能训练,要么是不认为健美训练需要力量与体能训练。那么,理由是什么?没有理由。他们似乎认为,健美运动是得到了上帝保佑的一种神奇运动,与其他运动是完全不同的。在其他运动中行得通的规律,到健美运动中就行不通了。面对这种态度,我也只能说,不值得一驳,省得在辩论中被他们拉低到和他们一样的水准。 告诉我怎么练另外一种给我的常见回帖是这种类型的:“你不要讲那么多没用的理论,我们要听的是你自己的话,不是书本上的话,你直接告诉我怎么练就行了。”显然,他们认为讲理论就是忽悠人,隐藏自己的秘诀,不愿示人。只有告诉他们怎么练的人,才是无私的人,提供的才是有用的方法。他们所说的怎么练,应该指的是动作数,组数,次数,重量,组间歇这5个参数。问题是,你得到这5个参数以后,就够用了吗,就天下无敌了吗?完成一次动作的时间呢?你认为用1秒钟完成一次卧推,和用5秒种完成一次卧推,效果是相同的吗?在一次动作的末段,要不要减速?你要选择什么样的动作?以深蹲而论,你需要的是能提高举重水平的深蹲,能提高力量举比赛成绩的深蹲,能提高格斗比赛成绩的深蹲,还是发展肌四头肌的深蹲?两次动作之间,应该有停顿吗?如果应该有,应该停顿多久?如果你在照搬一种训练方法时,发现自己完不成,怎么办?你要对它进行修改吗,还是换一个?如果要进行修改,怎么改?减动作数,减组数,减次数,减重量,还是延长组间歇,还是选择其中几个,还是全都选择?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只能这样选择吗?你认为这些问题是怎么练的问题,还是理论问题?为什么? 神奇教练和训练秘籍很多健美爱好者认为,明星教练和明星运动员有自己的秘诀,他们在写文章时只是在照抄书本上的话,至于秘诀,他们是从不肯公布的。如果得不到他们的秘诀,我们就是再练一百年也不会进步。如果得到了他们的秘诀,哪怕水平再差的人也能成为明星运动员。你看,当我把这些话写出来以后,你已经可以看出其中的荒谬了。但他们自己却不觉得,总是在不断在健身论坛发这种风格的回帖。如果这种观点成立,得出的结论应该是这样:国家应该停止培养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停办大学,改为开办若干个秘诀培训班,有物理秘诀培训班,有化学秘诀培训班,有健美秘诀培训班,等等。在培训班上,由神奇教练出马,花十分钟讲述自己的秘诀,并发给每位学员一份秘籍复印件,这就大功告成了。接下来,经过一年的研习,大家都掌握了这些秘诀。两年后,我们国家被这些人才建设成了人间天堂。他们可能会说,要证明这个结论不成立,国家必须真的停办大学才行,但我估计国家未必愿意。所以,也许他们认为我并未推翻他们的观点。有效果的训练法是好的训练法,在我身上没有效果的训练法不是好的训练法有效果的训练法是好的训练法。你同意这个表述吗?同意?我猜你也会同意。事实上,你的同伴是非常多的,他们的常见说法有:“谁说卷腹没用?我练了一年卷腹,刚开始只能一口气做10个,现在能一口气做25个了,腹肌线条也明显多了。”“谁说孤立的肱二头肌训练没有用?我练了一年哑铃弯举,刚开始只能用5公斤的哑铃,现在能用10公斤的哑铃了,臂围也提高了。”“谁说孤立的核心训练动作没有用?我练了普拉提当中的那些孤立的核心训练动作,现在核心力量强多了,对身体动作的控制更好了。”“谁说史密斯机没有用?我练了3年史密斯机深蹲,刚开始只能深蹲20公斤,3年后能深蹲公斤了。后来有了自由深蹲架以后,我只用了6个月时间就能自由深蹲公斤了。”“谁说核心训练没有用?我从前每周训练3个小时,后来每周加了1个小时的核心训练,现在我的核心肌肉和核心力量都好多了。”对于前3种观点,根据所列的事实,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训练有用”,而实际上应该得出的结论是“训练比不训练有用”。因为他们是拿训练后的效果跟不训练时相比,而不是拿他们的训练方法跟别人的训练方法比。这就是不学哲学的后果。对于第4种观点,根据所列的事实,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史密斯机深蹲有用”,实际上应该得出的结论是“练史密斯机深蹲比不训练要好,但史密斯机深蹲对自由深蹲的转移效果不佳。”在这里要提一下,为什么健身房里很容易找到史密斯机,不容易找到自由深蹲架?并不是因为史密斯机优于自由深蹲架,而是因为健身房老板怕顾客遇到危险,自己担责任。有人会问:“这么说,自由深蹲比史密斯机深蹲危险?”我的回答是:“如果你一定要胡来的话,自由深蹲的确比史密斯机深蹲危险。”对于第5种观点,根据所列的事实,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核心训练真的有那么好”,实际上应该得出结论是“更长的训练时间会带来更好的训练效果。(当然,这里面也应该有限制,如果你一天训练20个小时,那效果也好不了。)”在我身上没有效果的训练法不是好的训练法。你同意这个表述吗?不同意?我也不同意。但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不少。比如说某人给我的回帖:“谁说发展腹肌一定要减脂?我就是那种又瘦又没腹肌的人。”他们认为,凡是对他们没有效果的训练法,对其他人也不会有效果。请问,这把另外六七十亿地球人置于何地?遇到平台期怎么办?在健身论坛上很常见的一类帖子是:“我的深蹲重量在公斤上已经停滞一年了,怎么办?”“究竟哪种练法最有利于增肌,是轻重量高次数,还是大重量低次数?”在这类帖子下面,会有很多人支招,给答案。更令人无语的是,收到若干回复后,楼主通常会回个帖:“怎么说法都不一样,究竟哪个是对的?”也许有人会问:“提问有什么不对?这多勤奋好学?有不懂的,就应该问嘛。”这话乍看上去很对,但细想起来,问题大得很。这里面涉及一个复杂现象:人类不喜欢做对自己有益的事,喜欢做容易做的事。比如说,在办公室政治里,按一般观念来说,人们排挤的应该是与自己有利益冲突的人。把这些人排挤出局,他们才能独享利益。但在观察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并不会去排挤与自己有利益冲突的人,而是去排挤老实人。为什么?因为排挤老实人更容易。人类不喜欢做对自己有益的事,喜欢做容易做的事。在训练中,对自己有益的事是什么事?学习,思考,坚持训练,交流。容易做的事是什么事?边训练边聊天,在健身房里抽烟,吹牛,看电视,洗桑拿浴,看别人训练,遇到高手来,就对别人说:“这有什么了不起,我见过比他强得多的。 请西藏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治疗需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