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素质 一、单项选择题 1.素质教育把()作为重点,反映了新时代的要求。 A.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B.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C.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2.我国的教育观主要包括() A.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 B.全面发展和道德教育 C.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 D.道德教育和应试教育 3.育德、促智和健体功能,属于美育的() A.直接功能 B.间接功能 C.发展功能 D.超美育功能 4.我国所提倡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 A.权利平等 B.义务平等 C.知识平等 D.人格平等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角色中的()角色。 A.“传道者” B.“示范者” C.“授业、解惑者” D.“研究者” 6.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指教师的() A.设计教学的能力 B.知识拓展的能力 C.教学创新能力 D.教育教学能力 7.在教育法律关系中,学生是教育法律关系的() A.主体B.被监护人 C.公民D.未成年人 8.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法律关系属于()的法律关系。 A.隶属型B.平权型 C.调整性D.保护性 9.违反国家规定,不按照预算核拨教育经费的,情节严重者需要承担的违法责任为() A.行政处分B.刑事责任 C.民事责任D.开除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为保证贯彻依法治教的()的原则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 A.教育机会平等 B.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C.教育法制统一 D.权利义务相一致 二、材料分析 1.在一次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讨论会上,老师们积极发言,王老师说:“素质教育整天打打闹闹、蹦蹦跳跳,整天快快乐乐、随心所欲,必然会影响升学率。”李老师说:“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请对材料中两位老师的观点进行评析。 2.材料一我原来在小学是个很爱提问的人,可是每次提问都被否定了。记得有一次,甲老师在教古诗《春晓》时,我觉得有疑问,就问:“老师说诗人春天好睡觉,连天亮都不晓得,那他夜里怎么能听见风雨声呢?”甲老师很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早上起床到外面一看不就知道了吗?”我还想再问,老师挥手让我坐下,环视一下全班同学,多少带点嘲笑口吻说道:“大家说说看,是他对还是老师对?”同学们毫不犹豫地回答:“老师对!”当时我感到很尴尬,竟然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无端的怀疑。我上了中学以后,就很少提问了。 材料二在课堂上,乙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请大家独立思考回答。她所提的最后一个问题是: “……这个故事里有一处错误,谁能把它找出来?” 大家纷纷打开课本,开始认真地阅读,过了一会,一个孩子高高举起手说:“老师,我发现了错误。明明说好到午夜十二点的时候,一切东西都变回原来的样子,可灰姑娘的水晶鞋却没有变,这就是错误。”“太棒了!”老师示意他坐下后,对全班同学说:“孩子们,你们看,伟大的作家也会犯错误。我敢肯定,将来你们中间如果有人成为作家,一定比他还要棒,我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同学们频频点头。 请运用教育原理分析甲乙两位老师不同的学生观。 三、教育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4)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1.C素质教育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反映了新时代的要求。 2.A我国的教育观主要包括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 3.B美育的间接功能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功能,是为其他教育功能发挥前提条件的作用,具体讲,就是美育的育德、促智、健体功能等。 4.D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就是强调师生之间在人格上的平等,强调学生有自己的尊严和权利。 5.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意思是: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体现了教师职业的“传道者”角色。 6.D略。 7.A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也就是在具体的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和组织。我国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可分为三类: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教育法律关系中最重要的法律主体是学生与教师。 8.B平权型的教育法律关系是两个具有平等法律地位的教育关系主体之间产生的教育法律关系,通常视为教育民事法律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属于平权型的教育法律关系。 9.A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一条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不按照预算核拨教育经费的,由同级人民政府限期核拨;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10.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材料分析 1.(1)材料中,两位老师的观点都是对素质教育的错误认识。 (2)王老师的观点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其次,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学地学习、刻苦地学习、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 (3)李老师的观点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学生真正的愉快来自于通过刻苦的努力而带来成功之后的快乐,学生真正的负担是不情愿的学习任务。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2.(1)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甲老师的学生观是传统的观点,而乙老师的学生观则是我们提倡的新的学生观。 (2)材料一中的甲老师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代表。他在整个课堂中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对于学生的提问不以为然,并且在课堂中没有尊重这位提问的学生,让这位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很尴尬,更不用说好好学习了。 (3)材料二中的乙老师是现代教学模式的代表。在她的整个课堂中,她把学生视为了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潜能,培养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 (4)身为教师,要多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而不是压制。在课程上,主体性教育重视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一般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建立民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②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尤其让学生体验成功;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乙老师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契合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教育写作 腹有雅量气自华 我喜欢门外的那条河。 它平和静谧地流过时光,将所有的杂质一一沉淀,白云苍狗之间,仍清澈见底。偶有桀骜不驯的一次,人们为它加固堤坝后,它就继续温顺地滋润农田。 河流有如此雅量,那些被《咬文嚼字》指出错误的作家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雅量,是一种直视错误的大气魄,是一种虚心聆听的大胸襟。有雅量的人,可通往精神的罗马,可到达花开的彼岸,亦可安然走过黑夜里的山路。 直视错误,腹有雅量,气自芳华! 金銮大殿上,群臣惶恐,惧怕天威。她读完骆宾王将她骂得狗血喷头的《讨武檄文》后,莞尔一笑,大赞此人才华。臣子们面面相觑,她却责备宰相不能早日发现这一人才。 这是何等的雅量啊!面对批评和指责,作为天子的她不仅不愠,反而欣然接受。她敢于直视自己的错误,如玫瑰般铿锵的她从不为自己歌功颂德,而为自己留下了一块无字碑。她深知,无字,方能不朽;无言,方能万言! 雅量,让一代女皇,托起日月当空! 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而雅量,却如同那幽谷芝兰,香飘千年,至今仍在。 坚净斋里,他挥毫泼墨,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 “诗思清深诗语隽,文衡史鉴尽菁华。”启功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大师。他有着博大精深、无所不容的学问,也有着隽秀洒脱、卓尔不群的书法。可即使如此,他仍常常虚心请教于人,每当别人指出他的不足时,他便欣然如一个得到礼物的孩童。 这便是雅量。对待不足敢于直视,胸怀如天地广。 雅量,让一代大家山高水长! 雅量让铁凝与莫言真挚感谢为他们挑错的人,让他们的作品更上一层楼。于人如此,于国家,未尝不是如此。 遥想百余年前,鸦片战争的炮火攻破了我“天朝上国”的美梦,我泱泱大国就这样跪倒在了《南京条约》之下。但是面对闭关锁国的错误,我们敢于直视,敢于面对。 于是,有这样一群人站了出来,他们以年华为桨,涉万里河疆。自此,辛亥革命的旗帜飘扬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井冈山的杜鹃开出血与火的颜色,南海边的渔村也地覆天翻,北京奥运火炬点亮中华…… 雅量,让一个民族屹立东方! 而我当代青年,更要直视错误,虚心改正,不计过往,意气风发,铿锵前行,因为——腹有雅量气自华!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是() A.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 B.上海泸南三等学堂 C.南洋公学外院 D.俞复等设立的三等学堂 2.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3.教师不再讲授,只为学生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后,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 A.分组教学B.特朗普制 C.道尔顿制D.导生制 4.学校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计划B.实施 C.检查D.总结 5.“壬戌学制”以()学制为蓝本,虽然几经修改,但变动不大,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A.美国B.日本 C.欧洲D.俄国 6.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主要矛盾是() A.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B.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C.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与学生思维单一性的矛盾 D.数学的抽象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7.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二、简答题 1.如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2.如何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材料分析题 1.热衷于“奥数”培训的人持有这样一个观点:“奥数”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其他能力相应就会有所提高。就像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一样,其肌肉发达了,运动技能水平也会有所长进。 有种迁移理论与上述观点相似,请阐述该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这可算作中国公立小学的始祖)。 2.A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首要目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围绕课程功能的转变展开的。 3.C题干描述的是道尔顿制的内涵。 4.B实施是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 5.A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 6.D数学的抽象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主要矛盾。 7.B题干描述的是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典型示例。 二、简答 1.(1)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2)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3)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4)创设的教学情境应严谨,无科学性错误; (5)课堂教学要把握动态生成的情境; (6)课堂教学情境的运用要适度。 2.(1)丰富小学生的感性知识经验;(2)创设情境,启迪思维,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运用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4)加强对思维品质的训练;(5)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6)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 三、材料分析题 1.上述观点与形式训练说相似。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心理学基础。它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发的。形式训练说还认为,训练和改进心理官能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改善学生的各种官能,而改善以后的官能就能够自动地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一种官能的改进也能增强其他的官能。形式训练说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迁移,强调对于有效的记忆方法、工作和学习的习惯以及一般的有效工作技术加以特殊训练,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它缺乏科学的依据,因此,也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怀疑和反对。 求治白癜风偏方哪家白癜风医院较好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nqingxh.com/nlxl/130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