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助中国武功重返擂台

发布时间:2016-12-7 17:49:34   点击数:

散打——散打是中国武协为了使武术能够与现代体育运动相适应所整理而成。比赛方式是两人按照一定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防守等方法,进行徒手对抗,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武术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套路演练形式,一种是格斗对抗形式。散打是格斗对抗形式的一种。

年,散手在我国成为竞技比赛项目,选手在80厘米高、8米见方的擂台上进行比赛。散手比赛允许使用踢、打、摔等各种武术流派中的技法,不允许使用擒拿,不许攻击对手喉、裆等要害部位;运动员分体重、穿护具在相同的条件下平等竞争。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中国现代武术中的散打是被“逼”出来的。上世纪70年代,中国武术赴日本进行文化交流时,日本人提出要和他们的搏击门派打打看。中国的套路选手没有实战经验,只能表演,于是当时的场景十分尴尬。那时中国武术套路表演已经走向世界,并广受好评,影响力越来越大。许多国外武术爱好者来到中国,都想与“中国功夫”较量较量。中国功夫如何迎接挑战?这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练散打的在国内所向披靡。

年,当时的国家体委按照竞技体育模式,首先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进行了武术对抗性项目的试点训练。在摸索中,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作为北京什刹海业余体校国际式摔跤教练,梅惠志开始练习散打。

梅惠志是练传统武术出身,但他接受了散打,可很多武林人士却认为这个新东西不伦不类。张源侠专著《中国内家武艺的不传之秘》中记载了不少传统武术人士的观点:“传统武术派认为,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奥妙无穷,目前散打的打法只是大杂烩而已,说是拳打脚踢摔样样在行,实际上里面的中国味没有了。”可是,民间高手和散打运动员一照面,基本上是被打得晕头转向,赛后散打队员透露,“我都不忍心再打他了。”而武术家们则感叹,“从没见到过这么快、这么重的拳,专业运动员就是专业啊!”……随着一系列比赛的胜利,散打运动员开始轻视传统武术。

为何传统武术与散打较量时很难取胜?传统武术界也有自己的理由——散打是一项体育赛事,这就要求它必须有一定的安全性,有严密的体育规则,所以从技术上来讲,就要舍弃某些技法。而传统武术往往是一种生死肉搏,几乎无规则可言,只要制服对手,什么“阴招”都可以使。但是散打规则中明确规定不得使用这些“狠招”。民间武术家们并非职业运动员,而且根据一击制敌的理念,他们也不可能把体能放在首要地位去进行练习。而散打选手选材精良,还配有专业教练和营养师,加之丰富的实战经验,在很多方面占据优势。还有,许多民间武术讲究手法的变化、指掌上的功夫,但一上擂台,拳套一戴,手就等于没了。什么拿啊、抓啊,统统玩儿不转,一招也用不上,只能是抡起拳开打。“很多民间武术家不服气,说不愿戴拳套,后来有一次,安排几位民间拳手同我们体校的小队员进行徒手交流,比赛前我们特别嘱咐小队员:不许用重拳,不许用砸头的摔法,结果一两个照面下来,民间拳手的脑袋就起了包。民间拳手输不起,打不过就会找这样那样的原因,头两年参赛的特别多,后来就没人来了。”

梅惠志表示,传统武术的不足,主要是训练方法和意识落后,讲究的是口传心授,多是说招说手,平时几无实战训练。“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对方用腿踢你,散手队员会一手格挡,一手反击。传统武术可不这样,他要先做一个云手,动作好看,但对方早就踢到你了。另外,有的拳种讲究什么螺旋力、三角力,每招都有几十种用法,说什么可以将人转着打飞,实际上根本就不可能。我们同他们交流时,也就一个照面就分出了输赢,用的就是简单的迎击,没有什么。”梅惠志介绍说。

于是,从传统武术中分流出的散打,承载了武术实战方面的任务。梅惠志接过不少来挑战的国外武术爱好者的招,由于来的一般都不是职业搏击手,因此梅惠志完全能够应付,但当时中国武术界对世界搏击业界的现状并不了解。年,作为北京武术散打队总教练,梅惠志带队参加了刚刚设立的京港搏击会,虽然带去的是当时国家级顶级散打高手,但那一次中国散打却惨败给泰拳。“那是北京武术散打队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根本不懂什么是自由搏击,对泰拳的膝肘攻击也不太适应。与泰拳硬碰硬,我们根本打不过,当时我们的队员抗击打能力比较差,挨上两三下就不行了。我一看到泰拳用肘用膝,就只好丢毛巾认输。”梅惠志说。那次惨败之后,梅惠志等人把泰拳的录像拿回来反复研究,“泰拳非常硬朗,主要使用边腿和膝肘。他们的计分主要是以击倒而定,所以踢你时一下是一下,你的重拳对方根本就不躲。但我们的队员没人家抗击打,散打只有发挥摔法的优势才有取胜的机会。”散打在世界擂台上走不上三个回合。

辽宁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省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孙爱萍说:“散打源于传统武术,主要承载了传统武术的技击特性。不过,中国散打更多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来推广,同世界格斗场上其他技法相比,还缺乏技击性、实战性。”近几年,在与泰拳的对抗中,散打所代表的中国功夫赢多输少。这是因为研究规则,泰拳可以用肘膝,中国散打可以用摔法,因此赢面比较大。可是,在为众多搏击爱好者所熟知的泰拳王播求与中国散打冠军孙涛的对抗比赛中,孙涛似乎不堪一击。要知道,作为职业泰拳手,播求在日本最知名的综合搏击赛事“K1”中所向披靡,其战绩为战胜;而孙涛的比赛次数只有24战,所以失败也属正常。

孙海平说:“美国、日本最佳的职业格斗选手在体力、摧毁力和抗击力上还是占有优势的。专业人士曾说过泰森要参加‘K1’,也难保获胜。‘K1’是一项决定谁是全接触对抗中的王中王的比赛。我想,我们的柳海龙、那顺等优秀选手,能不能在‘K1’高手面前走上三回合,真的很难说。”

既然脱胎于中国传统武术,散打注定有不少武术的血脉。比如,散打选择快摔法为发展重点,因为既能摔得漂亮、省力,又不太伤人。但片面强调步法游击,忽略拳术、绝对力量、膝肘攻击等手段产生的后果就是,散打对对手的摧毁力是比较小的。孙海平认为,“由于距离一般控制较远,通常靠突然的抱摔、重腿一举成功,所以肌肉处于紧张状态,不易产生爆发力。为了增加打击力度,只好拉大动作幅度,完全缺少寸劲、透劲。看中国散打获胜,有多少是靠重拳重击击倒的?”

在民间武术论坛上,有传统武师留言:“散打不过是拳击、踢腿加摔跤的怪胎,不能代表中国武术的实战。”众多武师留言表示赞同。他们的理由一针见血——散打训练内容单一,就是打沙袋手靶加上体能训练;基本上摒弃了传统武术里先练站桩、套路等基础功夫;没有武术的前期基本功训练,所以出现了出一拳、踢一脚,打不了就抱缠的现象。

显然,传统武术的技击方法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散打将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和比赛次数的增加,面对越来越多国外选手的挑战。

专家评判:散打早被世界潮流抛弃

岳江:我们曾多次运作中外武术交流对抗赛,中国散打选手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特别保护。我们和国外选手在规则上的理解很不一样,国内进行的比赛从来没有看到过进行地面格斗。国外的比赛很多是双回合制,一回合就达到10分钟,而国内的比赛一般是三回合,每回合不会超过5分钟。另外,我们理解的“KO”也不一样,国外的“KO”都是制服对手,而国内好像只要把对手踢倒或摔倒就算“KO”了,而靠裁判判定的比赛不能算“KO”。

为什么中国散打比赛通常是三回合,每回合不超过5分钟?那是因为体能不佳是中国搏击选手的通病,所以参加国外相关格斗大赛危险性很大。由于国内武术协会没有下设相关的自由搏击、巴西柔术等分会,所以我们申请在国内进行相关比赛很难。而让国内选手去国外参赛,由于担心选手的安全,武协又很难批准,所以就造成了中国散打国内威名远扬、国外无人知晓的局面。

转载:辽宁日报









































中医治疗白癜风哪里好
治疗白癜风的小偏方有哪些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nqingxh.com/rrxl/33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