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亭宇在这里集训独家揭秘国家队集训基地

发布时间:2023-1-25 16:25:35   点击数: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米比赛中,中国选手高亭宇夺得金牌!冬奥会赛程过半,中国运动健儿在冬奥赛场上不断突破,在冰上项目和雪上项目都收获了金银牌,多个项目刷新了中国队在冬奥会上的历史最好成绩。亮眼成绩的背后,有哪些科学助训的“法宝”?

南方+特派记者独家走访中国国家队冰雪运动集训的“大本营”之一——二七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揭秘这个国内最新、拥有最高科技的冰雪运动训练场馆里,有哪些助力集训的科技密码。

科研基地曾举办多场重要赛事。

40余支国家队曾在此集训

二七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以下简称“科研基地”)位于北京丰台区长辛店,是年9月在中车北京二七机车有限公司的旧厂房基础上启动改建的,速滑馆于年9月正式落成,实现以中国速度助力中国冰雪运动。北体大冰雪运动运营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科技工作部副总监冯佳鑫介绍,科研基地由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中车北京二七机车有限公司和北京体育大学三方联合建设,运营主体为北京体育大学,是北京冬奥会的重要配套工程之一。

这座世界顶级的冰雪运动基地里,建有速滑馆、体能中心(轮滑馆)、综合风洞馆、滑雪风洞馆(沙池和报告厅)、两个六自由度训练馆、康复中心(游泳馆)、运动员公寓等8座主要建筑,总建筑面积超过平方米。

截至年12月,科研基地共保障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高山滑雪、越野滑雪、雪橇、雪车、钢架雪车、空中技巧、北欧两项、平行大回转、冰壶等冬季项目及部分夏季项目,共40余支国家集训队,约人次训练、测试。高亭宇、宁忠岩等速滑名将均是在该基地长期驻训。

中国速度滑冰队、短道速滑队、花样滑冰队等多支国家队曾在基地长期驻训。

拥有国内首套swisstiming训练系统

科研基地里,体量最大的是最先开建并落成的速滑馆——她如同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孪生姐妹,不仅拥有与“冰丝带”相似的二氧化碳制冰工艺的平方米冰面,还秉持着相同的绿色环保理念,新技术、新工艺大量应用。该馆是亚洲首个采用二氧化碳制冰的速滑馆,相比传统工艺节能40%以上。先进的蒸汽除湿及空调新风系统,保证了馆内及冰面始终处于恒温恒湿状态。

速滑馆采用二氧化碳制冰技术。

走进速滑馆,一块米速滑场颇为壮观,中间则是两块面积平米的标准冰场,里边的标准冰场可以承担着短道速滑、冰壶、花样滑冰及冰球等项目的训练。

速滑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速滑馆里拥有全球第二套、国内首套swisstiming训练系统,它能够使运动员的冰上训练实现数据可视化。运动员训练的时候通过佩戴芯片,可以实现实时速度与滑行距离的监测,场馆的摄像头可以追踪运动员轨迹,采集运动员实时的心率,实时速度、实时滑行时间,加速度等数据。训练结束后能够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不同的数据输出模式,为队伍的教练员和科研人员提供很好的数据支撑,帮助他们发现运动员在冰上滑行的弱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滑行技术。

在速度滑冰比赛中,弯道滑行技术往往是制胜的关键,而在训练中从初始速度到高速滑行,需要耗费很多的体能。而速滑馆内,由北京理工大学自主研发的“人体高速弹射装置”能帮助运动员提高训练效率——运动员拉住绳索的把手,设备启动后就能牵引运动员一定的滑行初速度。这样,他们就可以减少体力消耗,更专注地训练转弯道技术。

高科技助力运动员反季节训练

科研基地里,各种助力冰雪项目训练的新科技让人目不暇接。比如基地里还有两个罕见的风洞实验室。风洞测试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跳台训练方法,通过流体力学的方式来帮运动员进行风阻的测试。如馆内的滑雪风洞馆,为运动员模拟出了助滑阶段和起跳以后的风阻环境,解决了跳台滑雪项目训练受气候条件限制这一难题。有助于运动员在仿真风阻中尝试在跳台上想做而不能做的技术动作,从而摸索运动技巧、加强肌肉记忆、提升技术水平。

基地里有两个风洞实验室。

六自由度馆则配备了雪橇、钢架雪车、雪车、冬季两项、高山回转等六自由度设备,将六自由度运动、视景系统结合真实的体育项目操作装备及仿真模型,形成一个由操作、运动动感、视觉完全融合的冰雪运动模拟系统。“这样不仅能提高运动员训练的安全性,还能达到叫反季节训练,保证每个队员在短时间内可进行反复的训练,同时还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场馆工作人员介绍。

运动员在六自由度馆内进行模拟仿真训练。

在体能训练馆,其中一个看着像巨大秋千架的器械是为短道速滑运动员训练蹬冰的装置,其左右摇摆的幅度跟短道速滑运动员滑冰的姿势还有倾斜的角度相似,运动员可以利用这个器械锻炼协调性。还有微压富氧舱、漂浮舱、超低温冷冻治疗舱等各种各样极具“未来感”的康复设备设施,能让运动员快速恢复体能。

体能馆里有众多针对专项训练的体能训练设备。

京粤连线推动冬奥知识进校园

这个作为集科研、训练于一体的国家冰雪运动复合型基地还开展青少年教育培训。

1月25日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天之际,北体大冰雪运营团队联合清远市广铁一中外国语小学(以下简称“铁外小学”),面向铁外小学南方小记者站的小记者与铁外小学深呼吸轮滑冰球队的小队员们,开展了一堂以“科普北京冬奥走进国家队大本营”为主题的线上冬奥课。

一堂充实的线上课,有效链接了相距千里的基地与铁外小学,让冬奥知识走进校园。据校方数据,本堂线上课共计覆盖铁外小学师生约人。

“在‘科技赋能体育’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正在助力保障冰雪项目国家队科学化训练,全面提升运动员表现水平。”冯佳鑫说。未来,基地也将是北京体育大学重要的科研教育平台,利用冬奥保障期间的经验和相关资源积累等核心优势,加强后冬奥时代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度融合。

    

栏目主编:顾万全

    

本文作者:南方+

    

文字编辑:卢晓川

    

题图来源:南方+

    

图片编辑:邵竞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nqingxh.com/lmxl/146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