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正在上《体能提升:运动与膳食》中的引体向上专项课。该课程负责人张晓圆说,在学生体质测试中,引体向上是一大难点,很多同学不合格。攀岩由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主任上课,比单纯引体向上更有趣味性。除了引体向上,这门课还有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短跑等专项内容。受访者供图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刘昶荣北京大学大一学生侯晓阳没想到,自己上完一门体育课后,可以减重30斤。“感觉像是从一个特别重的枷锁里解脱出来”,侯晓阳说,减肥之后,整个人变得轻松了很多,也变得更自信了。侯晓阳选的这门体育课名叫《体能提升:运动与膳食》。年秋季学期开课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这门课已经成了学校里的热门课程。即使又增加了一个班次,不少学生还是“抢”不到这门课。李珊珊是第一批选这门课的学生。上完这门课后,她减重17斤,一年多后,减掉的体重基本没有反弹。作为一名美食爱好者,李珊珊认为,“美食是一种艺术,可以表达文字所不及的人间烟火。”上完这门课以后,她感慨,原来减肥也可以顺应美食家的天性,不必和自己较劲。《体能提升:运动与膳食》把课堂“搬”到食堂,学生们正在计算常吃食物的热量。受访者供图为学生提供系统而个性化的减肥方案作为一名吃货,北京大学农园食堂二层的肉末米粉、学五食堂的酸汤牛肉粉、原燕南食堂的桂林米粉等都是李珊珊的“心头爱”。没上这门课之前,李珊珊曾在网上找过一些减肥方法,“全素减肥法”便是其中一个。使用这个减肥法期间,李珊珊摄入了大量的碳水,减肥效果并不理想。《体能提升:运动与膳食》这堂课把李珊珊从这些减肥误区中拉了出来。这门课共分为理论讲授、运动训练和实践讨论三部分。其中,理论讲授涵盖减肥原理、合理膳食与减脂饮食、科学健身与运动处方等关键知识点,由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助理教授张晓圆负责。李珊珊说,课程中的理论讲授是她长期获益最大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张晓圆会给出一个包括身高、年龄等因素的公式,每名学生根据公式可以计算出减重期间一天需要的推荐摄入量和原先饮食摄入的热量,李珊珊的这两个数值是千卡和千卡。以这个热量值为参考,每个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饮食偏好选择摄入碳水、脂肪、蛋白质的比例。李珊珊还记得,自己刚开始很有“雄心”,把摄入热量目标定为最低值,但那相当于突然减少了1/3的饭量,“很痛苦”。之后,她把摄入量调整到了-千卡,最后再慢慢降低到千卡。张晓圆会带着学生去食堂计算常见食物的热量,让“热量”这个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这个环节本来是在课程的后半学期,因为学生们反响很好,根据他们的意见调整到了前半学期,“我也在不断地改进课程的安排。”张晓圆说。除了饮食方案以外,这门课还为学生设计了个性化的运动方案。李珊珊刚开始选择了跑步,但是这对她来说又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经过教师的指导,李珊珊的运动方式改成了缓慢爬坡,也可以达到预期燃脂效果,“一下就感觉能够坚持下来了”。根据课程设置,《体能提升:运动与膳食》建议体质指数(BMI)达到25kg/m2的学生选课。正在读大三的张佳齐正是这门课的“目标人群”,他选这门课的时候体质指数达到了34kg/m2。对于他这样的大体重人群,指导教师提供的运动方案也是爬坡,以减少对膝盖的损伤。此外,老师不推荐张佳齐选择推杠铃这类比较激进的运动器械,而是选择低拉训练器、直臂夹胸训练器等基础类器械。学生所接受的运动指导是由专业的体育教师在健身房等运动场地现场展开,这门课是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第一门由不同专业教师共同完成的课程。根据对已经结课同学的统计,1/3的学生减重5%以上,半数学生腰围减少5厘米以上,多数学生养成了运动与健康饮食的良好习惯。李珊珊说,她最大的收获就是养成了健康饮食和保持运动的好习惯,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专注力和对自我的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nqingxh.com/lmxl/1577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