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体能之ldquo速度训练

发布时间:2021-7-13 11:22:50   点击数:

[导读]科学研究证明,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形态、机能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渐进的,并存在着“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

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是指某种运动素质在儿童、少年时期有机体自然生长发育的基础上,在某些特定的年龄阶段发展得较快。

因此,如果我们在儿童、少年时期,能按照速度素质发展敏感期的规律进行训练,就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其速度能力,为今后运动水平和运动成绩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速度素质敏感期

反应速度和动作频率的训练

研究证明,在6~12岁年龄阶段,反应速度大幅度提高,尤其是9~11岁期间增长明显加快,到12岁时,增长达到高峰。

从训练的角度看,9~12岁是发展反应速度和动作频率的最佳时期,如在此阶段加强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反应速度和动作频率。

过了此年龄阶段,即使再加以训练,提高幅度也不会很大,甚至不再提高。下面介绍一些有效、实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1.信号刺激反应法:即对各种突发信号(如:声音、光、手势等)做出反应并完成各种动作,提高练习者对简单信号的反应能力。

如看手势或其他信号做3米、6米、9米正面或转身跑。预备姿势可以是站立也可以是坐姿、跑姿或卧姿。

2.移动目标反应法:即对移动目标(如球、对手等)的变化做出反应的练习方法。如打沙包,两人扔沙包,多人在二者之间接沙包或者躲避沙包。

3.跑格子:“跑格”是发展动作频率的有效手段,它是指以高速跑过间距相等且略小于自己步长的若干标志物。

在“跑格”训练中,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如身高、步长等合理调整好格间距的大小,不可随意缩短,以防止出现动作僵硬、变形。

格间距一般应控制在练习者正常步长的80%~85%,格数以8~12个为宜,每周的练习次数不少于3次,这样有利于达到最佳训练效果。

由于“跑格”练习持续时间短,强度大且简单易学,练习时中枢神经系统始终处于较高兴奋状态,因此,可有效提高练习者的动作频率。

速度素质敏感期

动作速度的训练

13~14岁是有效发展动作速度的年龄段,此后提高的幅度变小。

因此,我们只有抓住这一年龄段发展动作速度,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发展动作速度常用的训练方法有利用外界助力法,减小外界阻力法,利用动作加速或变化重量的后效作用法,

缩小完成练习的时、空界限法和反复进行快速动作练习法五种,但最易行,最常用的还是反复进行快速动作练习法,其具体的手段如下:

1.跑步类动作:

A、5~10秒坐姿或站立快速摆臂。

B、5~10秒最高频率的原地或支撑高抬腿跑。

C、20~30米最快频率的小步跑、半高抬腿跑。

2.拳脚练习:

快速挥臂,快速踢、踹,快速击打等手段发展动作速度。

速度素质敏感期

移动速度的训练

事实已经充分说明,速度素质的发展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制约。

在速度练习中考虑到这个特征,加上合理的措施,速度素质才能快速、稳定地得到发展。

前面已经提到7~13岁的少年、儿童处在速度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抓住这一阶段的速度练习,有助于促进动作频率、单个动作速度及反应速度的快速发展。

因此13岁之前训练的重点应放在单个动作速度和跑的频率上,要充分利用一切能提高动作频率和动作速度的手段进行练习。

13岁以后,在保持已经获得单个动作速度和跑的频率的基础上,采用提高速度力量和肌肉最大力量的方法来增大步幅,从而提高移动速度。具体方法、手段如下:

1.通过提高力量素质发展移动速度:由于儿童、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因此,在发展力量素质时,一定要以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为主要形式,

如:跳绳、跳低栏架或橡皮筋、蛙跳、触胸跳、台阶跳、跨步跳、单足跳等各种跳跃练习,严禁采用大负荷、大密度的负重力量练习。

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其正常的生长发育,而且可以有效预防运动损伤,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通过跑的专项练习发展移动速度:通过反复跑的专项练习,提高在快速移动中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是发展移动速度的重要练习手段。

1.站立式或蹲踞式30~60米计时跑。

2.接力跑、加速跑、追逐跑。

3.各种段落的下坡跑、顺风跑。

[速度]是各项运动的“灵魂”,作为教练员与家长,我们只有真正了解和掌握速度素质敏感期的有关理论,并牢牢抓住这一关键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青少年的速度素质。

拉伸or不拉伸!“道”此已有

「膝关节-1」预防+康复训练

「跑步入门」开始跑步前的肌力与体能准备

儿童脊柱健康教育(图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nqingxh.com/lmxl/131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