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振动力量、核心力量和功能性力量逐渐成为新兴的力量训练方式,也随之成为国内外众多教练员和专家研究的热点。然而伴随着这些新兴力量训练的发展和应用,在训练界和学术界也引发了许多的困惑,人们对这三种力量训练的认识还是非常模糊,如在振动力量训练条件的使用上,未能明确振动力量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就往往容易造成训练实践中的教条化思想。再如关于核心力量和功能性力量的界定,在学术界也存在非常大的争议,造成对这一问题进行后续研究的困难。 为此本研究结合在训练中的实际应用,分别对这三种力量训练进行客观的阐释和比较,在明确三种力量训练机理的基础上,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从学术的角度给予准确的定位,另一方面为训练实践提供指导,既要避免在训练中的教条化,又要提出这些力量训练的有益之处,使其在现代高水平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中得到科学使用。 1振动力量训练 1.1提出与界定 振动训练也称之为周期性机械振荡训练,就是在振动练习器上进行的相关力量练习,可分为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为了能够对这一训练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表1),结果显示这一技术真正应用于运动训练可以认为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如Torrey()发现振动训练的效果通过运动员的训练可以立即见效。并且自此以后,国外学者开始将振动刺激应用于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对这一训练模式的引进主要是在年以后,危小焰()设计并开发了振动训练仪用于人体振动性力量训练,极大地促进了这一训练模式在国内的广泛开展。 1.2训练中的主要作用 1.2.1重点提高最大力量和爆发力 研究证实,振动训练是一种有效的力量训练手段,尤其是对运动员爆发力和最大力量的影响(图1)。不少国内外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Rittweger()等研究结果表明全身振动力量训练可有效地提高受试者的最大力量和爆发力。我国学者危小焰()利用自己设计的下肢力量训练的振动台,尝试性地对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通过对比参照组发现,振动力量训练可以较快地增长肌肉的最大力量。为此基于以往诸多地研究,结合训练实践中的体会,笔者认为关于振动训练在发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和爆发力的作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致性结论,但振动训练对其他力量类型的影响效果还有待于深入,如对力量耐力的影响,从图1可以看出振动训练对力量耐力的影响呈现负相关关系。 1.2.2同时发展伸—屈肌群力量 这一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局部肌肉的振动训练效果方面,如膝关节振动训练。James()通过使用不同持续时间(2min,4min和6min)的振动训练,研究了它对膝关节伸肌力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min的振动训练能够有效的刺激膝关节伸肌力量的增长;Ruiter()对膝关节的伸—屈肌群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通过全身性振动训练,膝关节表面肌电信号明显增强,并且膝关节的柔韧性也明显提高。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基本上能够证实振动力量训练对人体不同关节的伸—屈肌群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性,其差异主要取决于实验方案的设计,如振动时间、频率选择等等。 1.2.3提高肌肉灵活性 Mester()指出振动训练作为一种新型的力量训练方法,不仅能够发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而且对运动员的灵活性有重要意义。许多研究已经证明振动刺激训练可以明显改善人们的平衡和姿态控制能力,通过振动训练身体机能得到提高,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同时通过振动训练,能够提高毛细血管的开放程度,大大改善身体代谢水平。为此笔者认为,振动训练对肌肉的灵活性有着一定的作用,但需要把握对振动频率的使用。 1.3重点考虑的训练要素 振动训练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对振动条件的选择,如振动频率、振动时间及振幅等的设定。笔者对目前关于振动力量训练中常采用的振动参数进行了统计(表2),结果显示振动力量训练在参数的设定研究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或者说不同的设定对肌肉训练的力量效果存在明显差异性,即存在交互性作用。其中还有许多不一致性的结论,如关于振动力量训练对力量耐力的训练效果研究,尤其是关于快速力量耐力的发展,还没有形成较为一致性的结论,但诸多的研究已表明,不同的振动设定条件其达到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2核心力量训练 2.1提出与界定 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欧美学者开始认识到躯干肌的重要作用,将这个以往主要用于健身和康复的力量训练方法扩展到竞技体育领域,得到了广大业内人士和教练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