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跑友跑量很大,动辄每月公里,甚至公里、公里,完成全马不在话下,但也无法达到非常优异的成绩。马拉松成绩固然与跑量有关,但绝不是跑得越多,成绩越好,马拉松成绩更和训练的质量有关,不少跑友的跑量是由低质量的慢速持续跑(又称为LSD,Longslowdistance)积累而成,这并没有什么用。 除了持续慢跑这种训练方法,你还需要高强度间歇训练。 在过去几十年,高强度间隙训练逐渐成为最重要的训练方法。因为高强度间歇训练相比持续训练用时更少,且更有效率。 对很多跑者来说,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他们都进行这种训练。 班尼斯特 上世纪50年代,罗杰-班尼斯特(RogerBannister)最重要的训练方法就是10X米的间歇跑。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1英里跑进4分钟的人,此前有很多科学家、权威人士都认为,由于骨骼、肌肉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人类不可能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 还可以追溯到更早,在上世纪20年代,素有“芬兰飞人”称号的帕沃-鲁米(PaavoNurmi)经常进行短距离冲刺跑。在他的运动生涯中,共22次打破世界纪录。他于年、年、年三次参加奥运会,共获得9枚金牌、3枚银牌,是奥运会历史上获得金牌最多的田径运动员。曾在年巴黎奥运会上,先后赢得米,米和米越野赛冠军。 现在,越来越多的跑者将间歇跑作为提升速度和耐力的法宝。那什么是间歇跑,该怎么训练,需要注意什么? 1、什么是间歇跑(IntervalRunning) 间歇跑与持续跑相对应,持续跑顾名思义就是不间断地跑步,从运动开始直至运动结束。间歇跑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跑一段后停下来休息一下,接着再跑一段再休息,重复多次。 为了能够持续跑,强度不能太高,否则无法坚持。而正是因为有了跑步过程中的休息,间歇跑可以达到较高强度,从而实现对于人体心肺代谢系统和供能系统的全面均衡训练。20世纪50年代、德国心脏学家赖因德尔和教员倍施勒提出间歇训练理论,认为训练对心率达—次/分钟,间歇后到心率恢复到—次/分钟时再进行训练,这样有利于增强心泵功能。因此、间歇训练法又称为格施勒一赖因德尔定律。 间歇跑三大特点: 第一、高强度。高强度是间歇跑的核心特征,在间歇跑训练过程中,心率可提升到最大心率的80%-95%。在恢复放松时间段,心率会持续保持在最大心率的40%-50%。通过间歇跑,可以有效提高速度能力和肌肉抗疲劳能力。 第二、存在休息间歇。举例来说:某跑友以4分配速跑4个0米,也即4×0米,每个0米之间停下来休息间歇4分钟。这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高强度间歇训练。 还有一种特殊形式的间歇训练,间歇时不必完全停下来,而是以慢跑作为中高速跑之间的间歇,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法特莱克训练法。这种跑步看似很随意,可自行调节速度,时快时慢,在跑步过程中根据身体反应自行调节速度、距离和时间。可以一段时间内快速跑,提高身体效率和疲劳耐受力,再通过一段时间的慢跑恢复体能。特别适合跑友在路跑时采用。 第三、短时高效,燃脂效果更好。由于间歇跑强度大,因为较短时间的间歇跑就可以取得和持续慢跑相同的训练效果,所以说光?治疗白癜风药?治白癜风的中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