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军事家戚继光曾说,“操一日必有一日之效”,就是说军事体能训练关键看质量,练什么、怎么练,什么强度、何种难度,都应做好科学规划与合理安排。 但在部队里,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叫作“只要练不死、就往死里练”。这种粗放的体能训练方法,主要是根据教官的经验来训练,一味地强调高强度、大负荷,虽然展现了军人的血性和毅力,但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而且容易导致伤病减员。 数字酷军事体能训练运动表现智能测量工具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之所以如此,在于运动表现测量工具抓住了“训练数据”这个核心和关键。 “训练数据能够客观地反映军人的训练状态、水平以及能力生成过程,在训练数据的基础上生成训练档案,再根据每名官兵的训练档案灵活调整训练计划,让体能训练有了‘科学定制’,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训练效率和科学性。” 1、可视化:从“掐秒表”到“看心率” “以前掐秒表,现在看心率!” 印象中,过去部队组织体能训练,都是一味掐秒表、看速度、记数据,教官在训练场上忙得满头大汗,还容易出现错误和异议。通过引入军事体能运动表现测量工具,训练数据的采集效率、数据采集准确度脱胎换骨。 “测量工具包含智能主机、32个运动心率腕表、12个智能计时仪、智能遥控器、智能血乳酸测量仪和血红蛋白分析仪等,可实现军事体能训练过程的可视化和自动化。” 一键启动设备后自动关联主机,对训练进行自动计时、计量和记录,训练成绩、运动心率实时反馈,通过主机、运动心率腕表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完全不同于传统训练中的繁琐的人工掐表、手动计数。这无疑解放了教官的双手,提高了训练效率。 在数据精度方面,运动表现测量工具采用业界领先的高精度动态心率监测系统,深度融合BLE4.2、2.4GANT无线通信、微波传感、光电传感、轨迹融合及根据应用场景的独有算法等多种先进技术,测量精度均达到专业最高水平要求。 例如,心率每秒传输一次,属于世界顶尖水平,计时精度达到了0.05秒,已达到专业竞赛级别。 2、数字化:从考核成绩到运动表现 在以往的军事体能训练中,我们很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就是只重视训练或考核的成绩,或者比武名次,但是没有看到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这往往容易导致瞎练、盲练和为了应付考核的突击训练。 从运动表现的层面来说,战斗力的组成不仅仅包括运动能力,也包括战士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及其与战斗要素的结合。运动表现测量工具的不同就在于,它不仅采集运动成绩,也采集身高体重数据和心率、血乳酸、血红蛋白等多维度的数据,是一种综合评估和训练。 运动表现测量工具可采集数据的三个维度包括: (1)身体形态,包括身高、体重、BMI等; (2)机能水平,包括心率、血乳酸、血红蛋白、血氧、血糖等; (3)运动能力表现,包括过程数据和结果数据,过程数据是军人在日常训练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结果数据包括考核成绩、比武成绩等。 这3个维度的数据互有关联,运动表现是它们综合反映的结果。运动表现测量工具通过采集参训官兵的多维数据并进行实时量化评估,可以为训练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教官可以根据评估结果科学制定和调整训练计划,降低训练过程的不可控性,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科学化:从“大锅饭”到分类施训 军事体能训练科目众多,参训官兵兵源、年龄、兵龄各异,体能水平参差不齐,训练考核标准也不一样。“大锅饭”式的集中统一训练,强度无法把控、训练安排过量及重复单一训练持续时间久,会导致参训人员出现体能下降,部分科目无法达标的情况,更甚者会出现训练损伤。 “根据调查分析,以往部队训练强度并不算小,但存在体能素质上的差异,有的战士耐力较强,但力量、协调和柔韧性相对偏弱,因此在训练中将个体素质和体能训练结合起来,可以让体能素养全面发展、服务实战。” “一兵一档”,日常体能训练、体能考核及比武竞赛成绩数据,经智能训练系统统合运算,自动生成官兵个人/队伍运动表现动态训练档案,进行评分并绘制雷达图。系统的分层统计功能,可以区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训练等级,将训练水平相当的人员组成训练小组,分类施训,改变了以往大锅饭式的训练方式,避免出现“好的吃不饱,差的受不了”的情况。 运动心率腕表可实时监控参训人员心率水平,若出现强度过大官兵心率过高情况,会及时发出预警,降低训练伤病。 “手榴弹投远与双杠臂屈伸、俯卧撑、引体向上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通过分析官兵个人训练档案发现,战士的上肢力量训练内容单一,普遍爆发力不够。” 翻开官兵的训练档案,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大到全排一日军事体育训练计划,小到具体哪个战士一天参加了哪些科目,练了多长时间训练,取得了哪些进步和突破,清晰可见。 “智能训练系统通过挖掘数据之间的内在关联,结合军事体育训练考核大纲标准,以大数据辅训驱动科学训练,在宏观上决定体能训练‘训什么、怎么训、训多少’,在微观上通过官兵个人的具体体能素质分类、运动负荷和训练强度的安排以及在训练手段和方法上做精做细,从训练强度、训练频次配合到整个训练周期进行科学组训,推动行之有效的军事体能训练改革。” 4、实战性:从体能到“实战体能” 军事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作战能力。实战体能训练,是在身体素质训练的基础上,让身体机能更能满足战斗需要所进行的针对性训练,是将体能转化为战斗力的重要环节,是战斗力生成的基础。 “实战体能训练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任务部队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具备相应的实战能力水平,这是部队保持战斗力的需要,因此,需要基于训练数据分析和报告制定明确的训练目标和计划,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军事体能训练运动表现测量工具结合智能训练系统,遵循基础体能、实用技能、岗位能力、综合应用战斗要素逐级增加的“战斗力生成”规律,围绕力量、耐力、速度、敏捷、柔韧五大战斗基本体能,帮助教官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训练方式,为官兵打好体能基础,提升综合作战能力。 “通过融合智能穿戴设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数字酷军事体能训练运动表现智能测量工具实现了训练的数字化和科学化,堪称是军人战斗体能养成的核武器!”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nqingxh.com/lmxl/1667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