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运动员受伤之后的康复训练和体能训练被认为是两个分开或者独立的过程。运动员会先在物理治疗师以及运动防护师的监督下进行康复训练,痊愈之后再跟随体能教练进行各种为满足比赛要求的制定的体能训练。运动员从受伤之后到回到赛场所经历的这两种类型的训练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通常是由于介入时间以及伤后恢复阶段的不同。早期训练的重点在于缓解功能障碍、促进组织愈合以及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后期训练的重点则是要满足比赛的需求。我们发现其实这两个过程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所以物理治疗师与体能教练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为运动员制定康复训练计划的时候需要全盘考虑,才能让运动员安全迅速的回到赛场。其实这是陈方灿博士一直推崇的体能康复的概念,小编之前在他的工作室打杂的时候就耳濡目染了一些,之后也一直混迹于体能和康复这两个圈子里,所以想写这篇文章总结一下自己的感受。事先声明,小编目前既非物理治疗师也非体能教练,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观察,难免有错误和疏漏之处,还望大家不要见怪。 对于一名受伤的运动员来说,康复训练计划的实施离不开评估与测试,而评估与测试的内容不仅包括运动员,还有专项特点以及训练计划本身。周期性的评估运动员以及训练效果可以为物理治疗师及时调整训练计划提供必要的信息。物理治疗师在实施训练计划是时候必须清楚运动员所处的康复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的训练目标。 康复训练计划的事实必须要考虑专项特点,这样才可以在康复训练计划结束的时候让运动员达到特定的专项要求。例如,美式橄榄球前锋在康复后期的重点在于持续7-10秒的爆发性用力并伴随有20-60秒的间歇以模拟真实比赛的要求。一般来说,早期康复训练的重点在于纠正那些可能造成损伤的因素,比如肌力失衡。此时可以运用多种不同方法来对运动员进行评估与测试,因为人体的功能表现是一个连续体。所以评估应该包括功能水平的自我评估、重点部位的观察与检查以及整体的功能表现测试。在选用功能表现测试时应该考虑测试是否可以诊断出运动员在完成不同难度动作任务时可能出现的功能障碍。这种综合测试手段不仅可以用于评估运动员以及专项要求,也可以用于判断训练效果的好坏。如果物理治疗师在测试中发现运动员的某项素质(例如功能动作、力量、爆发力、耐力或者肌肉围度)有短板,就可以及时调整训练计划以补足这些短板。 由于小编最近事情比较多,所以打算先把这个坑挖好,以后再慢慢填。说了这么多废话之后我们这就切入正题,第一部分先给大家简单回顾一下训练变量,也就是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从肌肉的角度来说,训练的目的包括最大力量、爆发力、耐力。不同的训练目的意味着需要使用不同的负荷强度。最大力量训练的强度通常是最大力量的80-%,重复次数1-6次。爆发力训练由于对动作速度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负荷就必须下调以保证产生足够的动作速度。此外,爆发力训练需要良好的力量基础。耐力与力量和爆发力训练不同,需要低负荷强度下的高重复次数,运动休息时间比值是最高的。耐力训练可以做为增加肌肉围度的一种训练方法,一般采用8-12次的重复次数。 训练目标 重复次数 最大力量与爆发力 1-6次 高强度耐力 6-12次 中强度耐力 12-20次 低强度耐力 20-30次 训练目标 间歇时间 爆发力 5-8分钟 最大力量 3-5分钟 肌肉围度 1-2分钟 肌肉耐力 30-60秒 治白癜风西安哪家医院好白癜风皮肤病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nqingxh.com/lmxl/1285.html |